能讓我和他一起出差不會無聊,但其實也是在測試這位面試者是否與公司在找的顧問特質相吻合。這個特質,可以從心態、思考與技巧這3個構面加以解析:
心態:人,是最重要的關鍵因素
我經常在本專欄裡面提到「人」,像是在與客戶訪談結束後,回到辦公室的第一件事情是寫感謝信給對方;或是如何與同事、主管、客戶有效溝通與合作,原因是管理顧問的養成是全面的,善於思考與精通各種技巧只是成功要素之一,更重要的是具備「關鍵在人」的心態。
畢竟,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都是為了服務客戶、同事和主管,與人接觸所發生的點點滴滴,也都與最後能否「成事」有關。思考能力再強、工作技巧再好、提案如何完美,都要體認到「人」才是推動提案的關鍵。
成功管理顧問的另一個心態是self-dependent,韋氏(Merriam-Webster)線上字典的定義是:able to take care of oneself or itself without outside help(可以照顧自己,無須外力協助),中文可以解釋為「自立」。為什麼這是管理顧問的重要特質?
自立,代表凡事能夠獨當一面,面對年紀可能比你更資深的高階主管時,才能基於事實敢說敢言,提出對的問題和有insight(洞察)的建議,而不是唯唯諾諾屈從於眼前的客戶。因此,能夠接受別人意見,又有自己的想法,是管理顧問應有的心態。說得嚴重一點,自立才能有自信「做自己」,進而獲得心靈、發言及財富上的自由。
思考:兼顧邏輯與洞察
在真實的商業世界裡,找到真正問題的過程,如同重新建構思考方式一般,要不斷自問究竟這是表象(冰山一角)還是真正的問題(海面下的冰山),經歷這種從抽象思考的過程,才能成為問題解決專家。
以假說思考(hypothesis thinking)為例,你必須不停地提出、驗證與重設假說(尚未經過證明而最接近答案的解答),直到找到真正的問題與解方為止,過程中往往需要轉好幾個彎,不是一條直線就能到達目的地。
許多書都在教導人們如何思考,但是你想得到,別人也能想得到,所以重點是你能不能提出insight。
我對insight的理解是,「說出客戶不知道或是沒發現的事情」,這是比較實際的解釋。不過,insight還是要能創造附加價值,並交出亮眼的成果才算數,避免不切實際或天馬行空。如果在天平兩端分別放上重視邏輯的思考和insight,應該處於平衡狀態,偏哪一邊都不恰當。
BCG一再強調insight的重要,並且將insight的多寡,做為衡量你能為公司和客戶提供多少附加價值的指標。開會時不發一語、說些大家都已經知道的事情,或是簡報時照著投影片照本宣科,都是沒有insight的行為,毫無附加價值可言。
技巧:察言觀色、臨機應變、順勢而為
在進入管理顧問業幾年後,我才體會到簡報的重點是在與客戶對話,而非詳盡報告投影片的內容,也因為這個突破,讓我體認到察言觀色的重要。如果你只有10分鐘,不大可能細講每一張投影片,只要用1分鐘快速帶過議題相關背景,其他9分鐘再以3~5張關鍵資料的投影片講清楚即可。
換句話說,也許你有很純熟的簡報技巧,但是臨場碰到不同的狀況,還是要懂得臨機應變,也要能夠順勢而為,掌握對方的反應,把握與決策者的對話機會,而不是強迫對方接受你辛苦蒐集得來的資料。
舉例來說,在決策者面前講大方向的市場趨勢,這也不一定有insight可言,因為可能大家已經都知道了。又比如說你看到觀眾心不在焉,一直滑手機,這時最好能盡快結束目前的投影片,進入具有insight的關鍵議題。
一個同時具備了自立的心態、邏輯與洞察的思考、臨機應變技巧的人,會是什麼樣子?他在與你談話時,一定能很快抓到重點、迅速思考並提出更深入的問題,讓人覺得相談甚歡,卻不會咄咄逼人,就像棒球投手與捕手那般默契十足。其實,這就是前面提到的,「讓人樂於一起坐飛機、長途飛行的人」。
留言列表